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關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穩住經濟增長的若干措施》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2年8月25日
關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穩住經濟增長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工作部署,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激發市場活力,全力打好三季度經濟發展攻堅戰,促進全省經濟穩定增長,提出如下措施。
一、實施“首貸戶”貸款貼息。深入推進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首次貸款拓展專項行動,2022年新增“首貸戶”15萬戶。引導銀行降低“首貸戶”貸款利率,鼓勵金融機構和市縣按照“銀行減免+政府貼息”的模式對2022年“首貸戶”予以支持,省級財政按照各地實際貼息金額的50%給予補助,已享受財政貼息政策的不再享受“首貸戶”貼息。(責任單位:省財政廳,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保監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二、支持困難行業發展。對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旅游、零售、物流倉儲等困難行業使用紓困基金貸款的,由市縣財政給予貼息,省級財政對各地2022年8月至12月的貸款貼息按2%的比例予以獎補。(責任單位:省財政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三、加大科技創新、碳減排支持工具等貸款貼息。對2022年8月至12月科技創新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再貸款、交通物流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所帶動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貸款,市縣給予1%的貼息(不得重復享受財政貼息)。省級財政按照各地貼息金額的30%給予補助。(責任單位:人行武漢分行,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經信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湖北銀保監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四、加大企業融資增信支持力度。擴大中小企業擔保規模,力爭全省融資擔保行業年末在保余額超過2200億元,全省新型政銀擔業務超過560億元。支持建立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融資獎補激勵機制,對于對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并通過平臺幫助中小微企業的核心實體企業,對其年促成貸款總額1000萬元以上的貸款,按實際促成貸款金額的0.5%給予獎勵,單戶企業獎勵最高不超過200萬元。對供應鏈核心企業簽發的供應鏈票據,按照簽發量的0.2%給予獎勵,單戶企業年度獎勵不超過200萬元。(責任單位:人行武漢分行,省財政廳,湖北銀保監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五、支持首店首發經濟。2022年8月至12月,鼓勵各地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鄂新開設國內外知名品牌亞洲首店、中國(內地)首店、省內首店、旗艦店、新業態店,按其實際發生費用給予一次性獎勵。鼓勵各地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在省內舉辦的國內外知名品牌首發首秀活動,按其實際發生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省級財政對各地在首發首秀活動方面的財政投入給予50%補助。(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財政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六、支持會展業加快恢復。2022年8月至12月,對在我省舉辦天數(不含布撤展時間)3天以上、規模在250個標準展位以上(每個標準展位為9平方米)的展覽項目,省級財政給予每個標準展位100元的獎勵。對新引進規模在500個標準展位以上,且其主辦、承辦單位的注冊地不在湖北的展覽,以引進500個標準展位獎勵6萬元為標準,每增加500個標準展位,獎勵金額增加3萬元,最高獎勵不超過40萬元。對世界和全國500強企業、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展出展位數占總展位數的比例在20%以上的展覽,給予10萬元的額外獎勵;比例每增加10%,額外獎勵金額增加5萬元。(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財政廳)
七、支持旅行社開拓省外客源市場。對在湖北依法設立,并接待國內其他省(區、市)來鄂旅游的旅行社,省級財政根據2022年接待人次數總量全省前30位或較2021年全省旅行社接待人次數的平均數相比增長數前50位的排名位序,給予50至100萬元不等的一次性補助。符合條件的同一旅行社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僅享受其中一項獎補政策。(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財政廳)
八、支持公路貨物運輸業發展。對2022年8月至12月符合條件的新增納入交通運輸部規模以上公路貨運企業給予不高于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在湖北省內依法設立的、納入交通運輸部規上公路貨運企業,省級財政根據2022年公路貨物周轉量全省前30位或較2021年全省公路貨運企業平均貨物周轉量相比增長量前50位的排名位序,給予50至100萬元不等的一次性補助。符合條件的同一公路貨運企業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僅享受其中一項獎補政策。(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九、支持批零住餐行業發展。鼓勵和支持各地出臺政策,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新增限額以上企業給予獎勵。發放批發零售一體、住宿餐飲一體專項消費券5000萬元,持續提振消費增長,帶動商貿流通企業恢復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住宿、餐飲業市場主體和養老服務機構的防疫、消殺等費用支出給予補貼。(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發改委、省統計局、省市場監管局,人行武漢分行,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十、支持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鼓勵武漢市等有條件的地方對新開設社區便利店進行獎補,引導和支持品牌連鎖便利店等社區商業新業態發展,更好滿足居民便利消費、品質消費需求。(責任單位:省商務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十一、加大汽車促消費力度。支持發放優惠“大禮包”。2022年8月至12月,支持各地聯合汽車生產、銷售企業、成品油經營企業、保險公司等,通過發放購車補貼、汽車消費券、購車贈送加油保險優惠券等措施促進汽車消費,省級財政對各地聯合開展汽車促銷活動給予補助。鼓勵金融機構對自然人車主提供以下三種汽車金融服務:首付金額在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價稅合計金額的2成以內(含2成);貸款時限5年;執行年利率在貸款總金額3%以內或0利率且服務費(手續費)在分期款總金額3%以內。省級財政對2022年8月至12月執行以上金融服務政策績效好的金融機構給予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省經信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十二、支持汽車更新消費。加強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管,持續推動落實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加強新能源汽車電池梯次利用,完善新能源汽車電池金融、保險等服務,提升新能源二手車輛殘值,提高新能源二手車置換率。加快2022年汽車以舊換新專項行動的補貼兌現進度,合理簡化補貼審核、撥付流程,增加補貼資金撥付頻次,加快老舊車輛淘汰更新,促進汽車消費升級。(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
十三、促進二手車市場健康發展。嚴格落實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取消符合國五排放標準小型非營運二手車的遷入限制,促進二手車自由流通和企業跨區域經營。支持降低二手車經銷的合規經營成本,鼓勵各地對二手車經銷商的融資貸款進行適度貼息,省級對各地貼息給予補助。全面落實二手車交易增值稅由2%下調至0.5%減稅政策。落實二手車市場主體登記注冊、備案和車輛交易登記管理規定。規范二手車交易及收費行為,加快發展二手車經銷業務和交易上限入統。(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省公安廳、省統計局,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十四、優化汽車使用環境。2022年底前,根據油價變動情況,適時在“惠購湖北”消費券發放活動中,增加“加油券”類別,降低燃油車主的出行成本。各地根據當地中長期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區域分布、類型結構等,動態優化公共充電設施規劃布局,并將其納入城鄉整體規劃,按相關規定簡化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審批手續,督促物業服務企業配合充電設施建設。支持充電設施運營主體加快技術創新,加強品質管控,切實提升充電設施的利用效率和運營維護的服務能力。各地合理規劃推出路邊停車的便民措施。引導各類經營場所合理制定停車收費標準,降低停車成本。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提升城市停車設施有效供給水平。加大力度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停車設施建設。(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十五、加大家電促消費力度。深入開展“湖北消費·智趣生活”活動,鼓勵各地圍繞家電領域針對個人消費者發放消費券,或對個人消費者購買家電產品進行補貼,激發家電消費市場活力。省財政對各地2022年6月至12月開展的政府發放消費券或進行消費補貼方面的財政投入按50%的比例給予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采取財政資金直補方式對更新消費綠色智能家電進行補貼,明確補貼產品范圍、補貼資金標準、結算方式等,促進家電消費。(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財政廳,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十六、緩繳職工醫保單位繳費。嚴格落實中小微企業階段性緩繳職工醫保單位繳費政策,對中小微企業、以單位方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緩繳3個月職工醫保單位繳費,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組織參照執行。(責任單位:省醫保局、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省民政廳)
十七、緩繳行政事業性收費和保證金。系統梳理涉及企業、個體工商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保證金,制定公布我省緩繳清單,2022年原則上緩繳一個季度,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財政廳)
十八、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清理整治。聚焦交通物流、水電氣暖、金融、地方財經、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等重點領域,大力清理整治降費減負政策落實不到位、借疫情防控名義違規收費、不按要求執行惠企政策、收取明令取消的費用等行為,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問題。(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縣人民政府)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激發市場活力穩住經濟增長的重大意義,確保政策執行落實到位。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稅務局、人行武漢分行等單位要于8月底前制定細化配套措施,推動政策直達快享。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落實舉措,確保若干措施落地見效。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政策宣傳,提高政策知曉率,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更好促進經濟平穩增長。